6月13日,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日照医院(日照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)120急救站正式投入运营君子配资,标志着区域急救体系迎来全新升级。次日,该急救站快速响应,与创伤中心、麻醉手术中心高效协作,成功完成一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急症手术,以“黄金1小时”的精准救治,展现了现代化创伤急救体系的强大效能。
6月14日22点,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日照医院(日照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)急救站调度室的警铃响起——204国道与龙山二路交汇处发生追尾事故,一名驾驶员被困驾驶室,接警伤情评估重。
呼救就是命令,时间就是生命!只见救护车闪着蓝色警示灯呼啸驶出,警报声划破夜空,连星月都似在屏息让路。抵达现场后,急救人员与消防员协同配合,仅用5分钟便将被困伤员从变形的驾驶室内救出,转运至救护车内,同步启动的5G远程急救系统,将患者实时生命体征数据与现场救治画面清晰回传至医院创伤中心,做好进一步抢救准备。
在转运途中,急救团队迅速进入“患者上车即入院”的高效作战模式。院前急救科随车医生张林与护士庄宝文配合默契,当提及“纱布”“绑带”“支具”等医疗用品时,无需过多言语交流,一个简洁的词语、一个默契的眼神,亦或是一个利落的动作,双方便能心领神会。
抢救现场君子配资
车内处置
针对患者右下肢胫腓骨开放性骨折,立即实施加压包扎与支具外固定,减轻患者伤痛,严防二次损伤;同时,张林医生发现其左下肢亦存在开放性创口且失血迅猛,迅速止血带压迫止血,同时护士庄宝文同步完成心电监护、血压监测,并建立双通道静脉通路快速输注晶体液扩容,全力以赴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。
很快,患者由120救护车转运到院后,创伤中心遂启动创伤绿色通道,完善继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、迅速完善影像学检查;骨科团队充分评估患者,确定需行急症手术后,迅速联系麻醉手术中心值班医护人员,做好手术准备;麻醉手术中心迅速响应,麻醉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,综合患者整体情况,制定最优麻醉方案;护理团队将骨科手术用的器械、物品全部备齐。患者在“黄金1小时”内完成清创与骨折固定,术后转入骨科病房。
这场抢救充分凸显了“创伤中心联动机制”“院前院内无缝衔接”“多学科协作”三大优势君子配资,形成了院前急救、创伤中心触发、麻醉手术中心支撑“抢救铁三角”的高效模式。
在这高效有序、争分夺秒的抢救模式背后,实则是高标准建设为急救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。在市卫健委与市120指挥中心的统筹引领与科学规划下,急救站始终秉持“快速响应、专业救治”这一核心理念,构建起全链条标准化急救体系。
据张林医生介绍,在硬件设施升级上,该院配置了普通型与重症监护型救护车,搭载除颤仪、呼吸机等尖端设备,实现急救站与调度中心一体化数字管理,从呼救受理到资源调度全流程智能化;在人才梯队建设上,急救医生、护士、调度员经严格筛选,每月开展心肺复苏、创伤处理等技能考核,依托VR模拟场景强化实战能力。试运行阶段,团队通过模拟灾害事故、群体性伤病等场景,反复优化调度响应、院前急救与院内转诊衔接流程。
同时,麻醉手术中心建立了“三级听班+资源整合”联动机制,实现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响应与高效救治。
据麻醉手术中心主任李刚介绍,该机制以24小时值班人员为一线值班,确保在手术室内随时待命;听班人员为二线值班,遇夜间急危重症一线值班人手紧张时可快速增援;同时统筹日照市人民医院麻醉手术资源,根据需求随时调配三线值班支援,实现重症抢救时麻醉与护理团队的“双倍兵力”投入。
在设备方面,麻醉手术中心同样不遗余力。11个标准化手术间、DSA杂交手术间、负压感染手术间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,麻醉机、监护仪等均达国内顶尖水平,这些硬件都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。此外,麻醉手术中心成立了一支由29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、44名专业护理人员和8名麻醉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精锐医护团队,为患者的生命撑开了强有力的“保护伞”。
李刚主任表示,未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日照医院(日照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)麻醉手术中心将围绕“技术升级、多学科协同、智慧赋能”三大方向,构建急危重症救治的全周期保障体系。“通过强化与急诊科、外科、重症医学科的MDT协作,建立‘术前评估-术中抢救-术后监护’的无缝衔接机制,为区域急危重症患者筑牢生命防线。”
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日照医院(日照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)120急救站的正式运营,不仅为周边地区患者提供了更快捷的急救通道,更通过多学科联动机制与智慧化技术应用,树立了区域急救医疗的新标杆。随着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,医院正以实际行动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,为提升全民急救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贡献力量。
来源:日照市人民医院君子配资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