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经济新闻网讯(李健)当夜幕降临,贵州凯里市街头升腾的辛香裹挟着芦笙的韵律,将食客引入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对话。这道以毛辣角发酵红酸汤为魂、稻花鱼为骨的凯里酸汤鱼,不仅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认证的黔味代表,更在金融“活水”的浇灌下,从苗岭山麓的市井烟火跃升为国际餐桌的“贵州名片”。作为这道美食“出海”的幕后推手,邮储银行(601658)贵州省分行以金融为“作料”,为酸汤鱼产业注入发展动能,让世界品味贵州生态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。
金融“粮草”激活非遗美食新动能
在凯里“嘎佬传说”民族餐饮店,苗族姑娘的歌声与沸腾的红酸汤共同演绎着舌尖上的文化自信。企业创始人欧远芳回忆:“2019年,我们计划投资2000万元打造4000平方米的民族餐饮综合体,却因无抵押物遭遇融资难题。”
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以300万元信用贷款破局,让这家承载着非遗技艺的餐饮企业顺利落地。2023年,该行再度提供500万元资金支持,助力企业开设高端餐饮板块“嘎佬庄园”,以新中式美学空间重塑消费场景,让酸汤鱼在保留“酸辣鲜香”传统风味的同时,融入苗族银饰、蜡染等文化元素,实现单店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。
数据显示芝麻配资,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累计投放28.35亿元信贷资金,扶持全省1万余家餐饮主体,推动酸汤鱼从市井街巷走向高端商圈,成为贵州“夜经济”的流量密码。
金融“作料”烹制全产业链盛宴
在黔东南红酸汤龙头企业贵州千里苗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自动化生产线正将“酿三月”系列酸汤分装发往全球。
该公司生产总监杨啟锡坦言:“2020年,邮储银行100万元信用贷款助我们建起标准化厂房,如今,年产量已达3000吨,远销东南亚市场。”
在麻江县,明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“玉梦酸汤”品牌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酸食版图,其行政总监史勋祝透露:“2021年和2023年,邮储银行分别提供800万元和960万元贷款支持,助力企业年产量从5500吨跃升至1.19万吨,产值突破1.53亿元,稳居全国酸汤产业龙头。”
邮储银行的创新金融产品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推手:通过“科创E贷”和“知识产权质押贷”,该行为酸汤企业提供超2000万元资金,推动发酵技术革新;依托“互联网+大数据”供应链平台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0%,助力黔东南打造“一园两区”酸汤产业集群。
金融“活水”浇灌生态渔业富民路
在丹寨县乐飞水产品养殖基地,40个高位池中跃动的稻花鱼苗,正通过邮储银行8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的冷链物流,“游”向全国酸汤鱼餐馆。其总经理吴荣算了一笔账:“新增20个鱼池后,年供应量从15万尾增至80万尾,带动周边300户农民参与稻田养鱼,实现‘一田双收’。”
邮储银行的金融触角正延伸至贵州山川肌理:在息烽、镇宁等地,该行投入超1.2亿元打造20个设施渔业基地,重点扶持鲟鱼、虹鳟等冷水鱼养殖,构建“鱼肥稻香”的生态循环链。如今,贵州水产品年产量突破50万吨,为酸汤鱼产业提供稳定食材供应的同时,谱写出“以渔促稻、以渔富民”的乡村振兴新篇章。
金融“滋味”里的贵州自信
从凯里街头的烟火小店到海外商超的货架芝麻配资,从发酵坛里的微生物魔法到稻田里的生态共生,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以28.35亿元信贷资金为笔,勾勒出一幅贵州酸汤鱼产业的全景图:这道承载着非遗技艺、生态智慧与民族文化的佳肴,正以每年30%的产值增速“游”向世界。正如欧远芳所言:“金融不仅是数字,更是让酸汤鱼留住‘魂’、延伸‘链’、带来‘富’的力量。”在这场味觉与金融的协奏中,贵州正以“酸”为媒,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山乡的产业突围故事。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